本文共 1845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 分钟。
[在银联对未来支付创新发展的蓝图与布局中,支付不仅是各类智慧城市服务交易的有力保障,还将成为智慧城市服务提供方和市民用户交互的入口]
如果你对支付创新的理解,还停留在从现钞到刷卡,或是从刷卡到掏出手机完成扫码、非接触式支付,那一定不算有想象力。
在智慧城市的大命题里看支付领域,当支付长了“智慧”,未来我们将体验到:其一,基于移动APP等手段将一系列线下缴费转移到线上自助完成;其二,基于支付大数据将城市闲置资源激活,想象一下“智能停车”的相关应用使我们再也不必为找车位烦恼;其三,政府基于大数据分析更科学地投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从而更有效满足我们的需求;其四,基于物联网的发展实现资源节约,想象一下各种设备都能相互识别且内嵌支付芯片,进而以芯片来计量服务的价值。
以上这些是《第一财经日报》从金融支付领域专家口中了解到的他们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支付的构想。
当“智慧”支付进入医疗、停车、菜场
有些想象正在胎动,有些则已经落地。中国银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
比如在医疗领域,市民看病“挂号难”、“排队多”、“缴费繁”长期影响患者就医体验。中国银联瞄准“痛点”,于2015年初正式推出“现代医院”医疗行业支付解决方案。在华山医院、新华医院里,银联卡支付与传统的挂号、诊疗、检查、取药等环节实现了无隙融合。
同样的“贴心”支付还体现在停车、买菜这样的日常支付活动中。比如银联等机构合作的“一咻停车”APP,将车辆图像识别、自动收费、车辆后台服务融为一体。车主进出停车场时无需停车,甚至无需操作手机APP,就能像高速公路ETC通道那样畅通进出。
在上海,中国银联联合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收单机构将“云闪付”智能支付终端搬进了菜场。消费者通过手机“云闪付”和银联IC卡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找零和假币等问题,更关键的是,通过批发到零售全程使用银行卡,还可建立起“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当“智慧”支付成为用户交互的入口
我们每一次支付活动,都形成一个数据;千千万万与城市生活关联紧密且高频的支付数据,就积累起了一座资源金矿——只要挖掘它,就可以帮助政府公共部门掌握城市运行的动向、把握城市居民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以公共交通出行这一城市服务难点为例,将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优势植入传统的出租车领域,就可以减少空置率、使运力更有效、建立司机服务管理和乘客评价体系等。
在此过程中,支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最高效和更能为消费者所接受的方式,是在一些高频支付应用APP中嵌入各类城市服务,如手机银行APP、银联钱包APP、一些社交媒体APP等。在这些APP整合的基础服务中,很大一部分共性资源是由银联统一拓展的,银联发挥了基础性开放平台的作用。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在银联对未来支付创新发展的蓝图与布局中,通过这些运用,支付不仅是各类智慧城市服务交易的有力保障,还将成为智慧城市服务提供方和市民用户交互的入口。发挥自身在便利交易、增进交互领域的作用,还能帮助政府公共部门优化城市管理效率,降低服务提供成本。
当“智慧”支付以金融安全为生命线
我们享受着“智慧”支付提高城市服务效率、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却也偶尔担忧着银行卡盗刷、个人信息泄露等金融安全问题。这样的矛盾怎么破?
在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看来,互联网的应用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同时,确实对银行、对支付的安全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用安全防控手段和保障机制来应对这些挑战。
例如,银联通过将银行卡从磁条卡升级到芯片卡,在新一代的“云闪付”产品中使用标记化(Token)技术,将实体银行卡映射到手机等智能终端上,商户、收单机构以及技术服务商不直接处理卡号,只处理通过严密算法转换的标记号,交易验证上采用多重身份验证机制,确保了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
再比如,民生银行的“安全账户上锁”服务,通过由客户通过手机银行自主设定交易时间、地点、金额、渠道等交易特征,对应夜间锁、常用地锁、跨境锁、限额锁等,银行据此对账户交易进行监控与必要的应急阻断。
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此前在出席达沃斯论坛时,曾谈及支付产业发展迎来的机遇。他说,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和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多方因素都将成为推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动力。智慧城市的建设,终究是服务于人,通过民生的改善,服务更人性化,让城市更宜居。支付在助力打开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注定将迎来自身创新发展的契机。
本文转自d1net(转载)